Type: Symposium
Column Mode: Horizontal
Column Mode: Vertical
Enable Facebook Plugin: No
PDF:

 

作者:吳伯風

 

LKTC 3

 

肩負重任,一班青年人被委派策劃過渡性房屋規劃項目,以協助解決在香港被視為燙手生芋的住屋問題。那可能嗎?能駕馭嗎?一班從未接受專門訓練,剛由初中階段升上中四的學生,專業的說發夢還發得遠了點,路過的老師說當個專題研習發揮一下無需接地氣的想像過程就好。而我則會說:「要懂得站在他人的膊頭上,既要領略到自身需要,亦能夠看透周邊的視角。學懂了,看得多,就能把視野放遠,你就能夠發揮所長,推動社會向前,學懂負責任的創新,無論那一步是大或小」。

 

LKTC 1

 

「騷•In•廬」計劃的「啟迪創新習作」, 是借用我的知識與經歷結合方法學,如何成為其中的一個參照去啟迪學生們。得到它們的邀請,透過善用它們自主研發的輔助教學套件,讓我投入「培育青年成為社會創新推動者」能夠「得心應手」,當然團隊也似是看中了我的「Maker」身份,是教學團隊中最懂用工具的,能夠引導學生們盡用新簇完備的工具,以達到實踐創新的過程吧。但教學過程的大部份時間,頂多用上膠紙、漿糊與剪刀。似乎「Mission Failed」是吧,青年人專屬的過渡性房屋嶄新設計?沒了😭。

要把社會創新和設計思維的技巧引入中學課程不難。希望把技巧以住房主題介入學習歷程,能夠融合校內既有的通識與經濟學科,於教學的開首,學生懂得運用過往於校裡所獲得的知識,對答如流亦踴躍對講,亦行得通。但是他們欠缺了理解自己生活於城市中所顯現的社會問題而試從社會創新切入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欠缺「自己的存在」。

 

LKTC 5

 

年少的學生對社會體驗的不足,理解他們縱然今天腦海空白,他日就自然有。怕他們同理心不足?多點接觸生活周邊,多參與義工活動就能知世間疾苦。要知自己父母苦苦經營的家能夠讓自己有瓦遮頭?當代的學生們其實不是無知的。但當要認真理解香港住屋問題,從而學習共議探索接地氣的創新建議,最基本的問題「你的意念咁正,你會否住埋一份?」,無語。更枉論要設計出給你設下的目標群,甚至一個真實社群喜歡你的設計?更是無言。當中可能是學校要負責任地給學生漸進式的知識灌輸,達標了,就下一關。網絡讓學生能知世事,但我卻要為他們作個補遺,就是知識、見識與同理心的背後,學習去讓「自己」存在,繼而做個負責任的設計創新卻是我給他們的先決。課程中為學生設計阿Bill、Katie、阿蓮與阿Ken的四個虛擬人物可算是令他們有了「自己」的轉捩點。

 

LKTC 4

 

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與虛擬人物的關係,由初期提出公式拿分數的設計點子但原來自己也不願「入去住」的矛盾,到他們學懂觀察所能給予的細節,理解到生活與居住的融合與平衡,利用學習套經討論去篩選、排序他們的理想方案。最後以帶隊到屯門的一所特殊學校,讓他們直接推銷方案給特殊學校的師生與家長,聽取意見作個總結。我相信,他們得到的評語,就是吸收到做個負責任設計的開始,也是我今回唯一需要傳授給他們的。

最後令我感受到的是,創意的實踐,課堂裡給予自由自主的空間,眼見同學們有的帶著耳機於自選音樂底下專注於手工搭建,有些喜歡群組邊討論邊修正每個設計小節,老師收起平日追趕進度與課室管理的板臉,讓同學輕鬆的氣氛下學習、嘗試,亦是開啟創意的先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