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ymposium
Column Mode: Horizontal
Column Mode: Vertical
Enable Facebook Plugin: No
Slide:
  • images/content/programme/design-education/Articles/Pre-service_Teachers/HKU1_-_Copy.jpg, 一三,

HKU1

 

前言

 

「啟迪創新習作」除學生工作坊外,亦致力為教師及準教師提供專業培訓。我們一直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課程合作,讓準教師可以體驗以新的教學模式及工具帶領中學生進行創新歷程。這班職前教師既是課堂的促導者,亦是學習者。他們亦為我們的計劃注入了反思性學習 (reflective learning) 的理論付諸實踐。今次特意請到港大教育學院的學生David及講師 Dr Jessie Chow,來分享是次的教學體驗。

 

關於Design Thinking

 

1. 結合帶領中學設計思維工作坊的經驗,你認為這系列的設計思維工具和方法容易掌握嗎?

 

David:在網上形式進行的情況下使用是有點困難,因為較難去確認他們能否做到。不過,這一套工具在面授教學時使用很好玩,因為有很多很新和很多互動的元素。其中我最深刻的是那一本日記簿,有很多基本的技巧,例如抄寫筆記和反思,這些看似很簡單的東西,在現有教學系統內很少人會做。這次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在其他的課程中學習,亦令我更加體會到學習很需要反思,而這本筆記本的引導問題真的很有幫助。

 

HKU7  HKU8

 

2. 設計思維模式對你有甚麼得,對你的日常生活、學習或教學上有沒有幫助?哪個概對你影最深

 

David:絕對有幫助的,設計思維有個要點就是延遲判斷(defer judgement):當你在做設計時,不要立刻批評它。設計思維教會我不要太快對事情下定論,要給予機會,亦不要把自己的標準放在所有人身上,因為每個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同。在課程完結後,我會更容納不同的可能性,這一點對老師也十分重要,因為將來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學生。今次我亦感受到不同的學生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絕不能千遍一律地引導他們到同一個設計方案。

 

Jessie:腦力震盪(brainstorming)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是十分有啟發性。當我寫一些研究方案和論文時,我學會把第一輪腦力震盪得出的想法篩走,因為我想到的東西跟大部分人一樣,就如做設計時,第一輪腦力震盪的點子都是最普通的。在我日常教學時未必能夠完全地運用設計思維工具,但是在構思或評估的過程中,這種設計思維的精神是存在的,我會多想一步,例如提供一些準則給學生去做評估。設計思維的課程中,有很多元素都能在日常及工作上應用得到。

 

3. 你認為這套設計思維工具能應用於中學教育嗎?當中有甚麼困難?

 

Jessie:設計思維的工具或會為教師帶來很大幫助,例如剛才提到的腦力震盪(brainstorming),是十分適用於課室教學的場景。我相信這些工具,對老師和學生在建立關係或是在課室上的互動也會有很正面的影響。其中一個設計思維的要點——延遲判斷(defer judgement)對我們而言是很難執行的,因為在我們慣常的教學系統中,學術知識是非常可靠,加上教學時間非常寶貴。這種思維方式是需要時間去熟習的,但我相信這將改變老師的思維方式,啟發新的見解。

 

HKU9  HKU10

 

關於Reflective Learning

 

4. 反思學習循環理論(Reflective learning cycle)是甚麼?

 

Jessie:反思學習循環理論是個後設認知過程,讓我們對自身加以反思。如果不加以反思極可能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透過反思才能明白失敗的原因,避免重複犯錯。David的學習經驗就是一個好例子,他有實踐、觀察、嘗試、失敗、再回顧整個過程,重新實踐,這正是反思學習循環理論,也是我們學習的過程。反思,有助一個人了解自己的盲點、強項及弱項。

 

5. 反思學習循環理論(Reflective learning cycle對中學生為如此重要,你認它能夠融入於中學教

 

David:我認為經驗是一個人學習的最好方法,但是沒有反思,經驗便會成為反射動作,很多學生也是這樣,例如在操卷時,當看到相似題目就知道如何做,但卻不知題目背後的意義,這是考試主導的制度下造成的產物。反思學習循環理論對現時的教育課程未必太合適。當你要進行反思時,需要對該題目有較深入的認識,並有一定的觀點,才能作出分析。如果學生在各方面的知識單靠背誦,只會千遍一律地應答題目,反思出來的結果不會太多,這樣的反思的幫助便不大。我曾到訪芬蘭,當地學校會引導學生以生活作為反思。他們有很多是與社區有關的計劃,學生可以把學習連繫日常生活。我問他們是否喜歡上課,他們的回答是「不抗拒上課」,相信這對比香港學生已經走多了一大步。

 

Jessie:對我們來說反思不是甚麼新鮮事,我們在中學時曾經寫過日記或週記,對吧?其實也是反思的一種形式。現在有OLE(其他學習經歷),我們更容易把反思學習循環理論融入這些真實的學習場景中,幫助學生發展這重要的思維方式。試想像,二十一世紀的學生需要甚麼技能?社交能力、合作能力、解難能力等等數之不盡。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更需要訓練學生成為一個「人」(human being),而非「只會做卷的人」(human doing)。

 

6. 你對於今次的經驗有何反思?

 

David:對於今次的表現我作出了很多反思,在開始時我以玩樂的心態為主,因為我不太清楚自己在做甚麼;後來收到Jessie、學生、大學組員和其他老師的回饋後,我開始反思學生對我的反應:是甚麼原因令學生有較好的反應?又是甚麼原因令學生的反應不太理想?作為一個「半專業」老師,想要專注於一個範疇時,我認為運用反思學習循環理論時可以令我學習得更深入。完成今次課程後我衷心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真有很多東西可以透過反思做到。

 

7. 簡單介紹你們設計的反思工具,以及分享一些你帶領反思的體驗

 

David:我們的反思工具基於五種元素組成:能力(Competence)、協作(Collaboration)、確認(Confirmation)、信心(Confidence)及同情心(Compassion)。我們創作了不同的迷你遊戲,一開始我們運用了各類的網上遊戲,但是剛開始時與他們不太熟悉,所以他們不會主動回答問題。在後期我們以輪流答問題的方式引導他們,參與度也大有提升,有時候還會補充其他同學的回應,這是我觀察到最明顯的改變。到了面授課堂時,我們有很多類型的工具,例如畫畫遊戲,我們要他們去就事物作出聯想然後再把它畫下,然後問他為何得出這個想法。我認為這些反思工具是有趣的,它帶來更活躍的氣氛。當中,互動的元素是十分重要,因為現時大部分的課堂都是由老師主導,即是老師教授;同學吸收,當要他們回應時,他們才能思考更多。

 

HKU11  HKU12

 

8. 請總結一下反思學習和設計思維之間的連

 

David:設計思維是個很新穎的概念,與課堂上學到的元素很不同,例如同理心 (empathy)、定義 (define)、構思 (ideate)、設計原形 (prototype) 及測試 (test) 等。我認為透過反思可以釐清一些浮動的概念,整理思緒,尤其在這類不是以成果為主導的範疇更有用。開始時,我也疑問為甚麼設計思維要成分五個階段,但反思過後便會清楚這五環各有角色,每一個步驟都可以幫助你調整你的想法,如果中途跳過一些步驟的話,成品便會相對粗糙,這不是太理想,所以我認為反思學習對於設計思維有很大作用。

 

Jessie:設計思維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任何一個學習過程也需要反思,特別設計思維在香港的中學教育制度入面不是熟悉的東西,當大家去探索新事物時都是透過反思去檢視自己,為甚麼要做?如何去做?我下一次如何去做得更好?。同學完成設計後,反思當初為何要不斷否決方案?為何那個工具可以令我思考更多?這樣的反思練習能夠幫助同學把不同的學習成果串連在一起,從而看到宏觀的畫面。

 

9. 線課堂與面授課堂的最大分別?與預中有甚不同

 

David:在溝通上,開始線上教學時遇到很大的挑戰,同學們十分被動,令我們有點糾結。實體互動時可以立刻指派他們去做事,聽到他們最真實的想法,線上學習則帶走了這些元素。面授課堂比起線上教學有趣多了,學生能夠出去考察及測試,走出課室後每人的參與度都變得很高,這對我來說是十分驚訝和感激!在課室外的經驗亦十分寶貴,學生能看到別人使用自己的設計時的反應。我記得她們第一次看到小孩在玩她們所設計的「腳印圖案」,她們感到十分高興:「不如下次我們也這樣!」。

 

HKU13  HKU14

 

10. 今次和中學思維工作坊合作的經,最大的得益是甚麼?

 

Jessie:這次的經驗,我看到了將設計思維帶入教師培訓的可能性,因為教育的最終目標都是想培育明辨事理及有同理心的思想家。要改變思維是很困難的,你可以教導很多課本上的知識,但你無法突然改變一位學生的思考模式。這連串的中學設計思維工作坊,在人數及時間上來說,都是個十分密集的課程。在緊逼的學習過程中,同學的學習成果會慢慢被吸收,而這些無法從書本中獲取的得著,正正是體驗式學習最可貴的地方。

 

準教師亦能藉此機會,一方面觀察其他同伴並與他們合作,另一方面與中學生協作及溝通,這些都是在日常課室中無法創造的寶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