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ymposium
Column Mode: Horizontal
Column Mode: Vertical
Enable Facebook Plugin: No

作者:蕭健偉(AaaM 建築設計工作室聯合創辦人)

 

SPC 1

 

近年社會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我們的未來講求協作、創新與韌性,而教育界亦走在建構我們社會未來的前緣。「啟迪創新習作」正正以實踐這精神,與老師協作探索教育新模式,推動培育青年成為社會創新推動者。我作爲一個建築師與設計師,過去幾年亦有參與在這浪教育創新的過程中,更深體會到設計過程中的思維模式正正是涵蓋了眾多未來所需的技能、知識與經驗,教育與設計的關係變得前所未有的緊密。而如果不斷學習是不斷創新的必要條件,學習動力就成爲教育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今年初有幸受理大馬會社創團隊邀請參與給中學生的設計思維工作坊,讓我對設計思維中所能激發的學習動力有更深的體會。協作創新與自發動力本身是相輔相承,而設計思維工作坊有別於傳統從上而下的師生教學灌輸知識的模式,透過參與者的自主互動、觀察與調研進行實踐式深度學習,所以作為工作坊的設計者,首要目標就是利用一系列的互動催化出參加者持續的學習動力,讓創意演化和沉澱為共識與方案。

 

興趣是最佳的動力

 

是次參與的學生於工作坊開始前的一段時間正為通識科的課程對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指標作一連串的研究,我們與老師有共識認爲進一步整合及延伸同學的學習體驗與興趣對他們的學習動力有莫大幫助。然而,一眾學生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指標中關於城市與社區可持續性的研究範圍都非常廣泛,從貧富懸殊、教育指標,到城市規劃、碳排放等數據,如何用短短十二小時的工作坊匯集百川,提供一個合適的主題讓各有研究焦點的同學延伸他們的學習,成為課程設計首個挑戰。另一方面,與生活接軌在地學習體驗往往是我們設計課程的焦點,這正正為這次課程的主題帶來一點端倪,引領我們慢慢聚焦於參與學校附近的公共空間,利用學生日常有生活體驗與切身感受的街區來營造宜居環境,作為探討各種可持續發展設計的通用載體。

 

SPC 2

 

群體互動當中所蘊藏的學習動力

 

如果把設計思維工作坊看成一種集體互動與合作模式,會發現它之所以能夠於短時間內匯集眾人的智慧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無非因人人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動能產生豐富的能量與創意,又能於短時間內有系統地交換大量的知識與意見,是一個非常有機的集體創作過程。因此作為一種學習體驗,當中的群體互動能為學習帶來強大的動力。

 

自去年的疫情新常態起,我們亦開始研究網上工作坊的各樣可能。而今次工作坊亦因疫情反覆,於過程中團隊需短時間內調整課堂模式,以實體與網上交替形式進行每週課堂,使我們更深領會到實體與網上模式對群體互動動力的差異與影響。工作坊因疫情關係先以網上形式進行,其中應用了 Miro 網上設計思維互動平台,相比起過去其他用過的平台其互動性和可用性已日趨完美。儘管如此,網上介面的操作對第一次使用的學生來説,還是需要點時間熱身進入狀態,相比起到課程中段大家終能以實體課面對面、同處一室立即展現的熱熾氣氛,兩者始終不能相提並論。然而,網上平台於搜尋圖文細節,整理共創資料等的環節卻無可口非地提供了各種可能性,為設計思維中的分析過程帶來方便。所以今次因疫情限制帶來的啓示,並非在於網上模式能否取代實體互動,反而是我們如何利用兩種不同模式各自的長處,為整個設計思維共創過程中不同的階段賦予動力,以先實體後虛擬等混合交錯模式作起點似乎能夠為未來混合式教學帶來一點啟發。

 

SPC 3  SPC 4

 

學習動力與價值

 

以設計思維爲基礎的互動學習模式現階段於教育界可說還處於發展初期,無論是學生、老師或政策制定者都還在摸索其中的定位。在過往實踐的過程中亦從老師及學生的日常中觀察到這種新學習模式與傳統課程在資源與時間分配之間的角力。而往往這種互動學習模式需要時間醞釀,其中的動力是從下而上地源於高度自主的協作,配合有別於傳統評分量化的衡量準則,才能體現它應有的價值。實踐往往帶來新啟發,期待未來各界一起繼續努力,把創新學習模式的價值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