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udies
Column Mode: Horizontal
Column Mode: Vertical
Enable Facebook Plugin: No
Banner Photo / Video: Video
Vide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c8_-0_AVE

Care banner CN 01

悠學社誕生自「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八季「銀齡社創」的活動,五位創社成員包括,Maria、 Lydia、 Shirley、 淑儀和Kent,五個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包括社工、活動策劃、行政管理者以致IT 人員,他們一開始都互不認識,唯因來到工作坊,要自行組隊,於是在大會提供自我介紹互動網頁上搜尋志趣相投的朋友,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

幸運地,他們的組隊過程十分順利,很快就五人成團,展開了這半年的創業之旅。

由藝術想到照顧者的需要

這天,他們五人聚在一起,希望完成一幅和諧粉彩畫,回顧這半年創業的困惑和成果,談起這幾個月的變化。

Lydia、淑儀是悠學社的導師,Lydia擁有和諧粉彩和伸展運動的導師資格。而淑儀就是皮革手工和押花藝術導師。Maria 就負責對外聯絡,Shirley 自認不太懂教班,但就懂得行政管理,是悠學社的書記,阿Kent 則自己什麼都不懂,負責悠學社的宣傳設計。

回想團隊起初的理念,是想降低藝術活動的參與價格,使更多人可以受惠於藝術的紓緩精神壓力的好處,但由於這個範疇太廣泛,社創的導師引導他們想得更深入一點,就是想要針對的服務對象是誰,如何才可以增加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呢?

在討論服務對象時,組員都有不同的意見。有人提出可以服務照顧者,但作為照顧者的Maria 和Lydia 一開始表現就有些抗拒。Maria 解釋說:「我一開始其實不想再做照顧者,因為我和Lydia已經係照顧者。我一直照顧我父母,雖然他們已經去了天家,現在我仍是照顧者。恍似,照顧者就是我的天職。」對Maria 和Lydia來講,照顧者就好像是一個擺脫不了的身份和責任,想起已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但無可否認地,他們都認為社會應為照顧者提供更多的支援。

現時政府沒有就照顧者作專門的統計,但由零散的數據中反映社會上有為數不少的照顧者。如果把殘疾人士、長期病患者、長者及有特殊需要學生的人數加起來,在他們背後應隱藏著數以十萬計的照顧者,默默地為社會貢獻。

另一位隊員Shirley 都十分同情照顧者的情況,「我雖然不是照顧者,但我媽媽是一位照顧者,要照顧我受了傷的爸爸,這麼多年來,我見證了我媽媽承受著很大的的壓力。例如,她不敢和其他人講自己的狀況,我作為她的兒女也不敢多問,都幫不到手。照顧者真係無援。同時,他們的兒女或者整個家庭其實都受著很大壓力。所以我很想做一些事情來幫助照顧者,同時幫助他們的兒女。」

Maria 亦分享在社創活動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同照顧者的經歷。「DISI 的工作坊推動我們去深化問題,這對於悠學社的定位很有幫助。比如,其中一份功課是要我們去訪問服務對象,其中我訪問到兩位患癌症老夫妻,他們各有自己的病痛,但都要照顧對方。令我想到,受照顧者和照顧者可能是同等地位,只是可能一個比另一個強壯了少少。這令我想起了當年日夜照顧母親的時候,如果當時可以有些遊戲治療師,帶給我們短時間的開心,也很滿足。我們做照顧者的,也希望有個放空的時間,如果可以加一點學習的原素,就會有更大的幫助。因為經歷過,更知當中的困難及孤單無援,很想將我過去的經驗同人分享,藉住一些紓緩的活動,苦中作樂,與各位同路人走下去。」

堅持上門教學,體諒照顧者的困身

Care banner CN 02

悠學社的宗旨是希望讓照顧者舒緩情緒,釋放壓力,讓被照顧者勾起快樂回憶。他們現在的服務叫「足不出戶悠學團」即是為照顧者帶來「到戶」的藝術服務。「為什麼我們想上門呢?因為如果我們上了照顧者的家,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氣氛,比如如果插花班完了,作品可以放在他們家中,得以舒緩家中的氣氛。」曾經為照顧者的Maria確信「到戶」服務可以為照顧者減輕壓力。

採訪當日的晚上,Lydia 約了一位照顧者在一家快餐店內教授和諧粉彩,一節的課程長達1.5 小時,以往是社工,現在是和諧粉彩的導師的Lydia ,除了用心指導畫畫的技巧外,也會花點時間輔導學員,舒解他們生活上的煩惱。

活動完成之後,已經是晚上八點,Lydia 把這位學員送到地鐵站後再接受訪問。Lydia 坦言:「上門教授對現在我來說是有點辛苦的,因為要遷就照顧者的空閒時間和方便的地點。」

為什麼要堅持上門教學呢?

Lydia 有感而發:「我本身都係社工出身的,我見到好多個案,覺得照顧者要自己為自己充權,因為做照顧者都好多時比需要照顧的人consume (消耗)了 人生。」

「我剛回流香港照顧媽媽的時候,要24小時守候,到後來她的情況轉差之後才肯接受印傭姐姐的幫忙。但,我的照顧者角色不等於可以放低,我始終是女兒,無論係情感上的支援,又或者個人的顧理, 她仍然會依賴我,比如會叫我幫她沖涼,睇醫生要我在場等等。」Lydia 坦承她的例子是幸運的,因為有很多照顧者是分身不下的,所以她希望可以盡量遷就照顧者適合的時間和地點,可以無憂地放鬆一兩小時學習藝術。」

悠學社無論在活動設計到活動安排上都處處以照顧者為先,絶對是一個充滿熱誠的團隊。

未來的發展和展望

接下來的數個月,團隊希望嘗試推出收費活動,測試市場的反應。另一方面,他們希望接觸更多的NGO去宣導自己的服務,也會接觸更多可以付出時間幫忙的導師。到最後,「我們希望可以配對 適合的導師到不同的照顧者家庭中。」Lydia 補充說。

在悠學社成立的故事之中看到照顧者的困局與出路,如果你身邊有一位為了照顧他人而快要忘記照顧自己的朋友,請停下來關心一下,讓他們擁有自己的「Me Time」去放鬆一下。

Care banner CN 03

文: Rena Lau

攝影及設計: Jenny Ma